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70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284篇
电工技术   252篇
综合类   580篇
化学工业   778篇
金属工艺   273篇
机械仪表   318篇
建筑科学   639篇
矿业工程   413篇
能源动力   107篇
轻工业   315篇
水利工程   117篇
石油天然气   245篇
武器工业   120篇
无线电   356篇
一般工业技术   400篇
冶金工业   163篇
原子能技术   100篇
自动化技术   12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36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394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270篇
  2002年   530篇
  2001年   524篇
  2000年   660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胡志立  李小兵  张垂贵 《焊管》2023,46(2):20-24
为了研究油套管螺纹接头不同密封结构参数与密封面粘扣的关系,以Φ346.08 mm×15.88 mm P110套管特殊螺纹接头为例,设计了不同的密封面参数,并进行实物上、卸扣试验,通过试验分析提出可以用摩擦功这一量化指标来表征密封面抗粘扣性能。研究表明,当摩擦功小于387 kJ时,粘扣风险较低;密封结构不匹配会导致密封面接触发生“犁削效果”,即使摩擦功很小也会发生粘扣,属于非正常摩擦磨损。  相似文献   
102.
以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纳米填料含量的聚乳酸/石墨烯纳米片(PLA/GNP)复合材料,利用超临界CO2(Sc?CO2)辅助釜压发泡的方式,进而制备了PLA/GNP复合泡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旋转流变仪等对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流变行为和发泡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GNP对发泡行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GNP在PLA基体中的分散情况较好,与纯PLA相比,GNP含量为3 %(质量分数,下同)的复合材料的强度与刚度提高了近20 %;随着GNP含量的逐渐提高,PLA分子链运动时受到的限制加大,对熔体黏弹性产生了明显的增强作用,有利于PLA发泡能力的提升;由于GNP的异相成核作用,获得的PLA/GNP复合泡沫具有30倍以上的发泡倍率,泡沫的压缩强度和模量分别提升了2.5和7倍。  相似文献   
103.
选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与市面上制备工艺最成熟的聚酰胺12弹性体(PEBAX)共混挤出,制得EVA/PEBAX复合材料,再使用模压成型工艺将其进行化学发泡,制备出新型的EVA/PEBAX微孔发泡材料。结果表明,EVA/PEBAX复合材料可成功进行化学发泡,相比于传统EVA发泡材料,其性能有所提升,当PEBAX含量为5 %(质量分数,下同)、发泡剂含量为1 %时,性能最优;该聚酰胺弹性体基发泡材料不仅性能更优,同时还兼具了成本低的优势,具有替代传统EVA发泡鞋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4.
采用挤出造粒与注射成型法制备了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耐磨复合材料圆环样品和圆盘样品,首先,在干摩擦条件下,分别采用MPV-3卧式磨损试验机和MWW-1A立式销?盘磨损试验机测试了其极限负荷,探讨了它们极限压力?速度(PV)值和摩擦学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当两种样品达到极限负荷时,卧式试验法所测得的极限压强小于立式试验法的极限压强,它们的最小值分别为0.37 MPa和2.10 MPa;随着转速的增大,前者的极限压强下降的程度相对较大;前者的极限PV 值小于后者的极限 PV 值,且前者的极限PV 值的波动性相对较小;前者的磨损机理表现为黏着磨损,而后者表现为大量的磨屑向外溢出;前者的摩擦因数大于后者的摩擦因数,最大值分别为 0.305 和 0.28;但是前者的磨损量相对后者较小,最小值分别为2 mg和3 mg。基于改性PET的MPV-3 卧式磨损试验系统和MWW?1A立式磨损试验系统所测得的实验结果有一定差异,但是两者所检测到的摩擦因数趋势相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立式销盘试验可以代替卧式磨损试验而为简单迅捷地选择滑动轴承材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5.
利用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鉴别了不同粒径及不同种类的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或橡胶碎片),系统阐述了反射、透射、衰减全反射3种测量模式及其微区成像技术在微塑料鉴别分析中的优缺点。基于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衰减全反射技术,分析了北京景观水样中的微塑料,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6.
以来自自然界储量第二的木质素作为膨胀型阻燃剂的基体,通过接枝氮、磷元素成功合成碳源、酸源、气源三位一体的木质素基膨胀型阻燃剂(Lig-T),实现了良好的阻燃性能。将Lig?T按照不同含量添加到环氧树脂(EP)中制备EP/Lig-T复合材料,以锥形量热测试考察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和阻燃性能,并重点考察复合材料在接近真实火灾事故时的热释放和烟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当Lig-T含量为20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为1 374 kW/m2、热释放总量为41.63 MJ/m2、烟释放总量为1 634 m2/m2,与EP参比试样的数值相比,均呈现下降的趋势,燃烧结束的残炭率从4.26 %增至10.01 %。基于气相和凝聚相的协效阻燃机理,木质素作为膨胀型阻燃剂的碳源使得复合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具备更好的成炭效果,在燃烧过程中形成稳定且致密的炭层结构,在实现高效阻燃的同时减少有毒烟气的释放,降低火灾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7.
气体注射器是微发泡注塑过程中一个重要装置,本文研究了新型气体注射器的注气过程,通过高速摄像和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压力曲线分析注气过程,发现气体从气体注射器进入可视化装置时呈分散状态,有利于在微发泡过程中气体与熔体的分散混合。通过压力数据计算注气流量并配合高速摄像图像分析发现,注气压差和初始水压对注气流量影响很大。通过研究注气过程和注气量,发现新型微发泡气体注射器注气过程稳定可控,可用于微发泡注塑实验。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双转子连续混炼挤出机与微纳层叠共挤出成型设备制备了聚丙烯/聚酰胺6/碳纳米管(PP/PA6/CNTs)复合材料和原位微纤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万能拉伸试验机及电阻测试仪对其微观结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共混相比,微纳层叠共挤出法使得分散相PA6/CNTs形成了微纤,微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复合膜的动态流变性能,并且增加了基体PP相的结晶度,提高了PA6相的结晶温度,提升了复合膜的结晶性能;当CNTs含量为0.5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2.17 MPa和857.82 %,体积电阻率(R)下降到104 Ω·cm,综合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09.
朱道峰 《中国塑料》2021,35(8):100-104
以自制接枝共聚相容剂,将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分别与全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PE?LLD)和回收聚乙烯(rPE?HD)共混改性,采用具备免干燥和侧面强制喂料系统的同向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rPET/PE合金片材(rPET与PE质量比为80∶20),研究了不同厚度合金片材的性能。结果表明,使用rPET制备的合金片材产品外观品质保持较好; rPET/PE合金片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中拉伸强度大于39 MPa,断裂伸长率随片材厚度增加而递减,厚度为2.5 mm的rPET/rPE合金片材拉伸强度为39.7 MPa,断裂伸长率为21 %,冲击强度为12 kJ/m2,适合应用于吸塑箱包、土工格室等;免干燥和侧面强制喂料系统,可以减少合金片材加工流程,节约能源,设备产量提了117 %。  相似文献   
110.
基于兼具修复效率高、兼容性好、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的微胶囊化环氧?胺自修复体系,研究了其在一种中高温(100~170 ℃)酸酐固化的商用环氧树脂中的自修复性能。首先研究了所选用修复剂的热稳定性及其在微胶囊化后在树脂基体中的热稳定性,进而采用人工预混注入修复剂的方法研究了所选用修复剂与酸酐固化环氧树脂的兼容性,最后在树脂基体中加入双组分微胶囊研究了该微胶囊化环氧-胺自修复酸酐固化环氧树脂的自修复性能,并探究了微胶囊比例与浓度及树脂固化程序对自修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选用的修复剂体系热稳定性较好,微胶囊化后在树脂基体中热稳定性较高,适用于酸酐中高温固化的环氧树脂的自修复,优化后的自修复效率较高,超过8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